益生菌為精神分裂癥治療新手段
新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口咽部的病毒組構成異于健康個體,而理解這一差異或有助于為精神分裂癥的干預開辟新的道路。該研究發(fā)表于第12屆世界生物精神病學大會(WCBP)。
精神分裂癥患者口咽部的病毒組構成異于健康個體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Robert Yolken博士及其同事發(fā)現(xiàn),與健康個體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口咽部存在乳酸菌噬菌體φADH的比例及濃度更高。噬菌體是感染細菌并改變其代謝及復制的一類病毒的總稱。
當存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nèi)時,乳酸菌噬菌體φADH的水平與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患病率相關。
令人感興趣的是,本項研究中,使用丙戊酸鹽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無一人具有存在該噬菌體的證據(jù),而未使用該藥的患者中則有50%存在這一噬菌體。
動物模型研究顯示,丙戊酸鹽可改變微生物組,但其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作用機制尚未被完全闡明。
“我們尚不明確,該噬菌體是否可以某種方式改變微生物組,”Yolken稱,“但我們可以說,本項研究中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確存在某些特定改變,其中一種改變即發(fā)生在這種噬菌體身上。”
“這種差異的生物學后果及通過治療手段改變這一噬菌體水平的潛在效應值得進一步探討。
益生菌:精神分裂癥潛在治療手段?
據(jù)Yolken博士稱,先前已有研究明確顯示,微生物組的改變可對嚙齒類動物的認知及行為造成深遠影響。腸道細菌及病毒構成的變化同樣可改變分子透過血腦屏障的能力,這一狀況對廣泛的神經(jīng)性及精神障礙具有明確的意義。
然而,迄今為止的大部分研究均著眼于微生物組中的細菌構成,忽略了病毒的潛在影響,其中也包括感染細菌、真菌及原生動物的病毒,它們同樣可能改變病理學進程。
通過使用宏基因組分析,研究者分析了41名精神分裂癥患者及33名未罹患精神障礙對照的噬菌體基因組,DNA樣本通過咽拭子加以采集。測序共得到超過1億個序列,研究人員從中確定了79個不同的噬菌體序列。
其中,乳酸菌噬菌體φADH出現(xiàn)于17名(41.5%)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樣本中;然而,僅有1名對照(3.3%)的樣本中存在乳酸菌噬菌體φADH(P < .001)。
在控制了年齡、性別、種族、社會經(jīng)濟地位及吸煙狀況后,這一差異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6)。
Yolken博士觀察到,總體而言,精神分裂癥患者共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比例更高。在他自己所開展的研究中,17名存在乳酸菌噬菌體φADH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有9人即接近一半同時罹患免疫疾病,包括1型及2型糖尿病及克羅恩病。
17名存在乳酸菌噬菌體φADH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有9人即接近一半同時罹患免疫疾病
并且,在接受丙戊酸鹽治療的6名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沒有1人的咽拭子標本中存在該噬菌體;然而,在剩余35名未使用丙戊酸鹽的個體中,有17人存在該噬菌體(P = .026)。
“對于某些精神分裂癥患者,盡管作用模式尚不明確,但丙戊酸鹽顯然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Yolken博士指出。
“因此,藥物改變病毒或微生物組,改變個體行為,或基于上述變化發(fā)揮治療效應,這一可能性很吸引人,因為如果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它們是如何影響微生物組的,我們或許可以研發(fā)出毒性較丙戊酸鹽更低的治療藥物。”
乳酸菌噬菌體φADH的主要寄主細菌為加氏乳桿菌。該細菌為口腔及胃腸道黏膜的一種常見組分,可與腸道上皮相結合;這一菌種同樣是食物及益生菌制劑的常見成分。
Yolken博士稱,針對減少精神分裂癥患者乳酸菌噬菌體φADH及其寄主細菌帶菌率的干預手段包括益生菌及促益生菌制劑,或窄譜抗生素,這些均可以改變微生物組。
專家述評:引人入勝的發(fā)現(xiàn)
作為對該研究的評論,大會板塊主席、加拿大多倫多成癮及精神衛(wèi)生中心(CAMH)分子腦科學的James Kennedy博士稱,該研究“非常吸引人”:健康個體消化道細菌及病毒處于平衡狀態(tài),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則出現(xiàn)了明顯的失衡,這一點反映在乳酸菌噬菌體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健康個體中檢出比例的顯著差異上。
“現(xiàn)在需要審視的是乳酸菌噬菌體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命周期的影響,因為年輕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未表現(xiàn)出任何癥狀。”
Kennedy博士稱,精神分裂癥的最強危險因素仍是遺傳。
然而,一種針對微生物組改變?nèi)绾斡绊懢穹至寻Y發(fā)病的假說為:噬菌體在寄主細菌中引發(fā)炎癥反應,炎癥分子最終穿越血腦屏障,正如在嚙齒類動物中所發(fā)生的那樣。
噬菌體在寄主細菌中引發(fā)炎癥反應,炎癥分子最終穿越血腦屏障,正如在嚙齒類動物中所發(fā)生的那樣
如果這一過程發(fā)生在遺傳易感的青少年中,炎癥分子可能與遺傳易感性發(fā)生相互作用,進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我們關于人類大腦發(fā)育的一個已知事實為,就在青春期后,大腦會經(jīng)歷一場相當大規(guī)模的針對冗余神經(jīng)元的修剪。”
“青少年的大腦開始自我改善,并切換進入成人模式;如果這一精密的過程被微生物組改變及炎癥因子對大腦的攻擊所擾亂,在某些極端的個案中即可導致精神分裂癥。”
- 上一篇:利用新型流水線式加工發(fā)酵處理玉米芯方法 [2016-07-05]
- 下一篇:善待身體,與腸道搞好關系 [2016-07-05]